近日,我校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全国重点实验室陈凤翔教授、姚娜博士团队在质子交换膜水电解槽领域取得重要突破,其研究论文“Strategic Modulation of *OH Characteristics via Metal-Support Interactions and Charge Gradient in RuMo@RuMoOx for Enhanced Water Oxidation”发表于材料科学权威期刊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》上(论文链接: https://doi.org/10.1002/adfm.202515506)。该研究提出一种策略,通过设计具有强金属-载体相互作用和内置电荷梯度的RuMo@RuMoOₓ电催化剂,以调控Ru基催化剂的*OH吸附行为。准原位/原位表征和理论计算表明,该设计有效促进了*OH在Ru位点上的吸附,优化了*OH的取向,并通过Ru与Mo位点之间的电荷梯度促进*OH溢流至相邻Mo位点。该过程启动了羟基迁移耦合机制(HMCM),打破了*OH与*OOH之间的标度关系,改变了决速步(RDS),稳定了OER中间体,从而提升了OER性能。
上述研究中,分析测试中心微区结构分析室的X射线衍射系统(Empyrean)主要承担了RuMo@RuMoOₓ电催化剂的物相性能表征。如图1所示, RuMo@RuMoOx样品的XRD图谱均显示出六方相Ru(PDF# 06-0663)的特征峰,其中(101)主峰位于44°。此外,掺杂Mo后,RuMo@RuMoOx样品的XRD峰强度降低,衍射峰变宽并移向更高角度,表明Mo已成功进入六方Ru晶格。

图1:RuMo@RuMoOx的XRD图谱。
中心光谱分析室的拉曼光谱仪(labRAM Odyssey)主要承担了RuMo@RuMoOₓ电催化剂的结构性能表征。如图2所示,Ru@RuOx拉曼光谱出现了位于~521、639和700 cm⁻¹的特征信号,分别对应于Ru-O的Eg、A1g和B2g振动模式。在Ru@RuOx中,Ru–O峰的强度持续下降,主因是其在OER过程中不断溶解。值得注意的是,非对称B2g模式拉曼峰强度的增加表明OH在Ru位点上的吸附。对于RuMo@RuMoOx,一旦OOH峰出现,Ru-O和OH峰的强度便随之降低,说明OOH并非在Ru位点生成(图3)。这也为*OH的迁移提供了有力证据。

图2:Ru@RuOx的原位拉曼图谱。

图3:RuMo@RuMoOx的原位拉曼图谱。